前阵子,福布斯2026最佳美国大学榜单在家长圈里讨论度颇高。
前10名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哈佛大学、威廉姆斯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今年麻省理工超过普林斯顿成为全美第一。根据福布斯数据,麻省理工尤为突出的是毕业生3年后的平均工资高达110,200美元,20年后的年薪中位数全美最高达到196,900美元,几乎所有学生(99.8%)在大一结束后仍会继续返回校园学习,说明学生对学校超级满意。
相比于US NEWS榜单,福布斯的参考指标最主要是校友薪资、债务偿还能力、投资回报率等,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实际”的榜单。
2026年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已官宣将于9月23日公布,其中包含“2026全美最佳综合性大学排名”与“2026全美最佳文理学院排名”,据说今年会对学校投入、名望等指标相对弱化,而对于毕业与留存、毕业后收入负债等更为强调。
不论是QS还是US NEWS,每年榜单一出来,朋友圈和家长群里立刻热闹非凡。可是,榜单年年有,靠它给孩子的留学“定终身”真的靠谱么?况且,榜单这里头的门道儿有多深,你根本想象不到。
我曾经就有一位朋友为了追求排名更高的学校,花了很多经历转学,等到找工作时才发现,留学生要在美国留下来工作,如果是文社科专业是几乎没有可能,于是读了一个普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今也在科技大厂年薪十几万了。
你选校会参考排名吗?会参考哪个排名?是否曾经被排名坑过?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美国大学榜单,媒体的流量王者
美国大学搞排名榜单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了。
1983 年,U.S. News & World Report搞了一个“Best Colleges”榜单,原本目的是想让杂志想卖得好点,结果阴差阳错火了。家长们看榜单挑学校,学校们看榜单改宣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全美最有影响力的排名。
后来诸多媒体发现这生意有搞头,于是QS、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福布斯这些机构也纷纷下场,各自整出一套评判体系。
每一份榜单都会列出自己看重的评判因素,比如声誉调查(同行和雇主眼中的口碑)、科研产出、师生比例、国际化程度、毕业生就业与收入……听起来科学又全面,但其实权重怎么分配全凭发榜方自己的“心情”和解读,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同一所大学可能在一个榜单上Top10,换个榜单立马跌到三四十。
以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为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跳票”案例。
在 U.S. News 全球大学排名(Global Universities)中,UW 曾高居第6名,依靠的是它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声誉;
但同一时间段,UW 在 U.S. News 的美国大学全国排名(National Universities)中,位列第40名左右;
更换另一个国际排名,如 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世界大学排名,UW 排名是在第25名;
再看 QS 世界大学排名,它的排名则跌落至大约第81名。
同一所学校,却在不同榜单里从第6名跳到第40名、再到第25、甚至第81,差距惊人!
所以,高校排名发展到现在,大家对这些榜单的质量也逐渐出现了质疑。在Reddit上就有人询问:自己打算申请大学,想参考一些榜单择校,到底这些榜单那个更权威?
有一个高赞回复说得有道理:
在美国这个种族和政治正确的大熔炉里,高校的排名很难只用学术、教学这种本该是教育最看重的因素单一衡量,人种的多样化、国际生比例、运动比赛项目等各种庞杂因素都会被考虑进去。若论权威性,都是独一家。
另外,有些指标本身就很难真正衡量。就拿“教学质量”来说,一些排名会用“师生比”来评估,听起来合理,但其实问题很大。师生比例往往直接跟研究规模挂钩,博士生比例也是研究强度的体现,它更多反映的是研究情况,而不是课堂教学。所以这项指标并不能真正衡量本科教育的质量。
符合中国家长胃口的两个榜单:竟然没有USNEWS?
巴基斯坦马拉坎德大学(University of Malakand)的研究员Iftikhar Ahmad 今年发表了一篇名为Ranking the Ranking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QS, THE, ARWU, and U.S. News的研究报告,对比了几大榜单排名时看重的因素。
概括下来就是:
榜单一:全国大学排名(National Universities)看重毕业率、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偏向 本科教育质量,对家长尤其有参考价值。
榜单二:全球大学排名(Global Universities)看重科研产出(论文数量、引用次数)和国际合作(跨国研究、跨国合著)。偏向科研实力,排名高不等于本科好读。
看重学术声誉看重(全球教授们的投票)和论文引用/学术影响、以及国际化程度(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对要出国的学生和家长“面子工程”有吸引力。
看重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师资、博士比例)、科研数量与声誉,侧重点还是在科研和声誉。
还有2003年才诞生的“新贵”榜单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看重学术奖项(诺奖、菲尔兹奖)、高被引科学家数量、Nature & Science 论文数量。几乎只看硬核科研指标。
过去,中国家长看重上述榜单,重视学校排名,是因为东亚家长的名校情节严重,加上出国申请投入的精力、时间和开销都是巨资,既然付出那么多代价读书,为什么不选个好学校呢?
可现在,好学校、排名高的学校≠好就业。特别是工作不好找的当下,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在毕业后帮助学生拿到理想工作、进入高薪行业,那么它的学术声誉再高也可能“名不副实”。
显然,上述这些榜单在父母重视的“唯有读书高”和“一生求一份好工作”的期待面前,有些过时了。
不过,最近新出炉的两个榜单,我认为挺适合中国家长胃口的。
最近,The Princeton Review 发布了一份名为“Students Who Study the Most”(学生最用功的高校)排名。这份榜单调查了全美400多所高校后,对该校学生在课堂外每天花费多少时间学习的评价进行排名,以下是前25名的高校:
这份榜单上的大学,除了个别是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名校,更多可能都没人听过。但这些学校在理工科教学方面质量都非常高。比如:
👉 弗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Olin College)
该校提供以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育,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实践经验。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积累经验,培养创新和领导能力。根据 Research.com 的数据,该校毕业生的中位数薪资为 $112,500。The Princeton Review 2025年评选出Olin College为“最佳价值大学”,其投资回报率(ROI)评分为93/99,位列前50名公立和私立最佳价值大学之中
还有哈维·穆德学院,提供以 STEM 为核心的课程,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 Orbit 的数据,Harvey Mudd College 毕业生在毕业后十年的中位数薪资为 $177,800,显示出其在 STEM 领域的高薪就业潜力。
这份榜单值得中国家长在择校时参考:
一方面是STEM 专业倾向强。中国家长历来偏爱理工科,认为理科基础扎实、就业前景稳定、逻辑思维能力强。榜单上的学校大多以理工科为核心。正好符合家长对专业方向的偏好。另
一方面,榜单反映的是学生课外学习时间长、学术负荷大。这意味着孩子身边的同学普遍聪明又刻苦,有很强的学习氛围。中国家长向来重视环境效应,喜欢让孩子物以类聚、近朱者赤。
前不久,LinkedIn推出了一份非常接地气的高校就业力榜单。
这份榜单基于超过 3.8亿美国在LinkedIn平台上的用户职业数据,首次打破传统学术排名的评价逻辑,它从就业率、实习参与度、校友网络强度、职业成功度和知识广度五大维度,综合评估各大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际影响力。
👇滑动看榜单详情👇
读大学是一项重大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尤其是在学费上涨和就业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个榜单所列出的投资回报也许含金量更高、在择校时更值得参考。
孩子的教育和成就,
不该是一个排名数字决定的
虽然现在的榜单琳琅满目、是家长择校时的重要参考,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么多榜单能流行起来,答案很简单:
👉 对媒体来说,排名能制造焦虑、选择和操作空间,而这些对媒体意味着点击量和市场。
发布大学排名榜单的媒体通常是盈利性机构,其商业模式依赖于高流量和订阅收入。这些排名榜单的发布不仅影响了大学的声誉和招生情况,也直接影响了媒体的经济利益。
2014年,《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大学排名的当天,其网站usnews.com获得了260万独立访客和1890万页面浏览量,创下历史新高。除去排名外,该杂志社还以书籍的形式出版最佳学院指南。点击量、流量带来广告,也就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 对学校来说,大学排名榜单的发布则影响了大学的声誉、招生以及捐赠。
研究发现,大学排名每提升一个名次,申请量平均增加约 3.9%,同时新生的 SAT 平均分提高约 1.2 分;排名前 20 的学校,每提升一个名次,接受学生的入学概率增加约 0.45%。每当各大学排名榜单发布时,相关学校的媒体曝光度和招生咨询量通常会显著增加。
所以,许多大学将提升排名作为发展目标,并采取具体措施。比如--
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在2001年制定了“进入公立大学前20”的计划,通过缩减班级规模等方式提升排名;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在2007年将校长薪酬与排名提升挂钩;
贝尔蒙特大学(Belmont University)在2010年将“进入前五”列入战略规划。
👉 对家长们而言,面对陌生的教育体系,他们需要一个“可以抓得住的指标”,而排名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
虽然大家也明白榜单≠全部,但在几十万美金的教育投资面前,家长们还是需要一个指标去评判自己扔出去的真金白银听见了声响。
但正因为榜单带来的利益巨大,这也意味着为了“上榜”“升名次”,大学在追求排名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当手段,从而误导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比如,2021年,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商学院前院长因操控排名数据被判刑14个月,并被罚款25万美元。他与该院教职员工向《U.S. News & World Report》提交虚假信息,夸大在线MBA和兼职MBA项目的学生数量和就业率,让该校商学院在2015至2018年间排名上升。黑幕爆出后,他成为首位因商学院排名丑闻被定罪的院长。
2022年,哥伦比亚大学被指控向《U.S. News & World Report》提交虚假的班级规模、师生比例、教学支出等数据,使其在2022年排名中升至第二位。最后,哥伦比亚大学已同意支付900万美元,以解决因提交虚假数据而引发的集体诉讼。
这些因为排名“可操作空间”而爆出的丑闻提醒我们,选择学校时不能盯着榜单一个指标死磕,而要把视野放宽,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首先,不必纠结于细微的名次差异。
不同的排名体系确实会给出略有出入的排序,但对于前 50 名左右的大学,大体范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只要结合孩子的学术水平、兴趣方向和未来规划确定好一个合理的目标区间,那么在不同榜单上上下浮动几位,其实并不会真正影响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教育资源。
换句话说,与其花心思纠结某校在某榜单上是第 18 还是第 23,不如关注学校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 前十的高校在不同榜单上的名次浮动
其次,选综合排名、不如选专业排名。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申请本科时拿到了佛罗里达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录取,但最终还是选择前者。因为她心仪的方向是海洋生物与环境,从学术资源、研究方向、地理环境各方面,佛罗里达大学都要比耶鲁大学更有利。
中国家长和学生,习惯了以综合排名择校,综合排名高固然有光环效应,但真正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是专业的硬实力。学生走向社会靠的是一技之长在打拼。没有过硬的、有潜力空间的专业技术傍身,即便挂着名校头衔,也容易在未来的职场中失去优势和被淘汰。
在名校光环的性价比早已大不如前的当下,我们是时候更务实去择校了。
参考资料:
Subject Specific League Tables and Students’ Application Decisions
Ranking Affects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of Public Colleges
文章转自公众号:爸爸真棒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scieok.cn/post/5119.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