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我每年都会访谈拿到世界名校offer学生。在访谈中,我基本上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即为何要出国留学。从他们的回复是想了解国外教育的精髓所在。
在访谈上千名校生后,我明白了她们为何要去留学,而这些我写进了《择校之道》这本书中,具体内容如下。
在国内高等教育已经普及、上大学不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为何还要出国留学,国外高等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呢?
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政府一直支持留学,学习国外更为先进的科技或者更加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这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层面支持留学比较容易理解,而从家庭角度来看,孩子的个性各异,需求不同,那么国外高等教育有哪些点吸引了留学家庭呢。
换句话说,国外高等教育有哪些精髓。如果是针对学生个体,我感觉用三言两语挺难说清楚,因为一方面国外高等教育结构很复杂,大的方面有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分,小的方面有美国和英国等主要留学目标国教育机制和理念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各个家庭和孩子的情况不同,其所看重和所理解的国外高等教育精髓也不尽相同。
不过,整体来说,学生一旦选择走留学之路,肯定希望能够接受到比在国内更为合适或更好的高等教育。这需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学生进行解读,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国外高等教育精髓理解以及关注点不同。对能够考上国内重点高中以及211大学的学生而言,留学是希望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那么所看重的是国外大学个性化发展机制以及专业上的领先性。对考不上重点高中甚至普高也上不了的学生,能上国内好大学的概率几无,想通过就读国外大学实现弯道超车,能够拿到像样大学本科学位证书进而提升未来就业和发展上的竞争力,所看重的是就读国外好大学机会更多。
为此,如果一定要总结国外高等教育的精髓,我则认为集中在两句话,即牛娃看重精英教育、弱娃青睐教育机会多样性。
当我问到有意本科出国留学的学生或者父母,问大学梦校是哪所时?偏文的学生往往会说哈佛大学,偏理的则是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美国顶尖名校本科每年录取中国的学生约十人,属于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行列。而如此难进的大学,为何会成为这么多中国学生的梦校?
除了不太清楚难进因素外,还在于对这些世界顶尖名校的向往。
八所藤校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为100多人,牛剑300多人,美本前30约2000人,G5约5000人。每年能够拿到美本前30和英国G5学校的学生总数,占到全国每年本科出国留学总量约5%。不过,有关这些学生成长的报道估计要占到总量的八成以上。
社会对这些名校学生的关注度之高,固然有大家关注名校录取的原因,当然也有商业利益在背后所驱动。因为名校申请越发复杂和竞争激烈,那么围绕申请的相关产业比如语培、背景提升、升学辅导就更有市场机会。为此会出现一种很怪异的现象,在各种申请介绍文章中会让人感觉名校申请越来越难,名额越来越少,但如果把各个机构所申请到名校Offer累加起来,会远超总量,而各个机构还往往会强调其申请结果超过了往年之类的,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中国学生如果申请美国大学本科,会有九成的学生最终能够就读前100的大学。美国大学总量约有4000所,如果参照中国的211学校评估方式,则意味着中国学生如果申请美国大学,九成学生可以进入到类似中国211大学的美国大学。因此,从这点来说,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大概率是能够接触到其精英教育。
那么,美国大学的精英教育是什么?
在谈到美国大学精英教育这个话题,我还是先谈下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招生上的差异性。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招生十分重视公平性,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高考也被视为中国最为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即便名校也会有自主招生、保送等机制,但受到了教育部严格的监管,招生数量也极少。
由于大学招生以高考分数为主,因此能够给很多寒门子弟提供上大学的机会,社会流动性很高。中国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既说明维持一个家庭健康发展之难,但也反映出社会流动性之高。“双减”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意义在于消除城乡以及贫富之间因教育投入资源的不同,而导致最终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与中国大学给所有人提供均等机会并打破阶层固化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并非是打破而是更加固化阶层的工具。
西欧古代贵族不大读书,有世袭的地位和财产,衣食无忧,平日主要关注打仗以及政治。有专门的奴隶来做教师,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这在尊师重教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发展到近现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精英教育在固化社会阶层。比如对校友子女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阶层。美国中产阶层为了不掉队,在孩子名校就读上不遗余力,造假丑闻时有发生。
名校录取新生日益复杂,意味着申请难度加大,大学申请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投入,这对寒门子弟越发不友好。比如SAT和AP考试的推行,初衷旨在挑选出优秀的学生。随着这两个考试成绩成为大学录取的标配,美国寒门子弟因为没钱参加培训,SAT难获得高分,或所就读的学校不开设AP课程,使得其最终申请名校处在劣势之中。
美国的名校已经被富家子弟所占领。《寒门子弟上大学》一书提到,在录取竞争激烈的第一二梯队大学中,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各占14%和16%。而来自于收入分配排位居前四分之一的家庭学生,其比例分别为63%和70%。换句话说,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富家子弟已经在全美最好的大学里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位。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也通过出台平权法案,给非裔提供更多名校就读机会。但平权法案因出现逆歧视情况而屡受批评乃至告上法庭。2023年6月,平权法案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无效,哈佛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政策违宪。
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我们会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背后有一只无形之手,将每个孩子的教育路径无形中给规划好了。
早期一些海归,在提到国外教育时往往会提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宽松,下午三四点钟便自由活动,美国人的数学能力很差,连最基本的算数都不会做等等。现在来看,这是因为早期的留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美国的精英教育而已,美国精英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卷程度不会亚于中国。
前面介绍了一些精英教育的背景,那么精英教育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呢?我理解为精英教育是通过通识课程,培养出博雅之才,即重视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对精英教育理念,美国名校有三个方法来贯彻落实。
首先便是招生方式。我在FT中文网的一篇专栏文章当中写到,美英名校通过复杂的申请机制,迫使学生需要在就读大学之前需要考虑我是谁,我的兴趣点是什么,我做了哪些事情可以证明我会成功。如果从创业角度来看,学生的申请材料无异类似一份融资说明书。大学(投资人)通过审核这些说明书(申请材料),找到最有价值的项目(学生)进行投资(录取)。
我每年在和拿到英美名校Offer学生交流时,会关注和总结这些名校录取中国学生的共性。在和上千名学生交流后,我发现这些学生会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即未来的成功概率很高。简而言之,美国名校愿意录取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
这种例子很多。我举几个例子,我和西安一名拿到两份藤校Offer学生见面交流过,这名学生用数学原理建模分析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提出了用共享汽车平台来解决堵车现象设想,并通过校长提交政协提案来向政府推行其处理方案。苏州一名学生酷爱拍摄,课余帮助餐厅、酒店制作宣传视频,收入颇丰,赚足了学费。
对国际高中学生而言,留给其做申请准备时间并不多,因在高三上学期就要申请大学。从高一到高三上学期,国际高中的学生要承受巨大压力。一方面需要妥善安排学业学习、标化考试和背景提升这些重要事情,会迫使学生学会同时应对多方压力;另一方面,在申请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以及未来发展会有深刻的认识,经历过一轮申请后,学生往往会成熟不少。
其次在教学上。美国名校在本科阶段教学上侧重开设通识课程,重视博雅教育,这些是众所周知的。而学生在就读之前,也已经深刻考虑过自己今后到底要做什么,并多进行过实践,也对自己所想学的领域有所了解。当然,学生进入到大学后,调整专业或者发展方向也是常见的现象。我见过学生在高中阶段关注国际政治,但到了大学后学习计算机。
尽管如此,学生最终所学习和所关注的课程均是自己感兴趣的点。由于专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并已经有长期的实践,有了大学课程的加持,所以4年的大学学习往往会有很好的结果,加大了未来成功的概率。
英美名校对GPA十分重视,而美国公司招录学生看重GPA以及考研对GPA的重视,导致英美名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很大。大学学业不轻松,固然在在读期间会是种煎熬,但如果能顺利毕业则也大大增加了自身竞争力。
第三看毕业后的支持。英美名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其本身就有庞大的校友网络,加上用人单位对其看重,也提供了诸多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美国名校对毕业生成功渴求可能会超过学生本身。因为毕业生能够取得事业成功,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接下来会分析下美国名校的校友捐赠。
美国名校以私立学校为主,学费收入对其运营是杯水车薪,尽管现在每年学费还在不断上涨。为此,这些名校的运营需要有大量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校友捐赠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有捐赠能力和意愿。
具备捐赠能力则意味着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成就。美国名校对校友子女在录取上有优先照顾,但据说有条潜规则是,如果校友子女申请时还需要申请奖学金,那说明这名校友过得不怎么样,其子女被录取的概率反而低,因为学校不想犯第二次错误。
捐赠意愿取决于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读体验,以及毕业后学校对其事业的支持。在这点上,美国名校应该是做得最极致。这点与公立为主的英国大学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大学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资金,以及招收大量付高额学费的国际生,所以其对毕业生的照顾以及对在校生的关怀则远低于美国名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名校为何会对诚信如此重视,为何会愿意不遗余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美国名校录取学生,很像天使投资。通过4年的本科培养,以及在学习和毕业后给予各种帮助,让校友能够最大可能性获得成功。而校友成功后,通过捐赠等方式回报母校。
对这个话题,我曾与一些美国名校招生官交流过,提到中国学生对捐赠意识会低于美国本土学生。因为中国家长和学生会有感觉,自己支付了高额的学费来学校就读,所以并不亏欠学校,自然也就没有捐赠的义务。我在此并无意去批判这种现象,只是说明这是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上一个很大的差异性。
毫无疑问的是,名校所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家长和学生被名校所吸引,首先很容易是被毕业生成就所吸引。名校毕业生在主流社会具有比较大的网络,一旦进入到名校意味着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如何理解国外高等教育精髓,以及充分借助这个不同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中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我想,在00后这一代是完全有机会实现的。
00后家庭会有不少能够承担起孩子的留学费用,其选择出国留学是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至少在经济上有足够的保障,让孩子能够真正融入到大学里面。而这种家庭背景和就读设想,跟美国精英教育所产生的背景是比较契合的。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很强调教育公平,就近入学、摇号录取等方式的背后均是强调公平,而在师资上则通过轮岗方式,让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不会有大的差异性。而美国的基础教育依靠房产税来支撑,房产税收在不同的社区差异甚大,导致学校的资金数量反差比较大,最终使得学校软硬件投入悬殊。这种市场化的教育模式天然将学生进行了分层。为此,美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固化阶层。生活在贫民窟的寒门子弟极少有机会能够通过书包翻身。
在注重教育公平的中国,考试以及考试成绩则成为学生的主要评估体系。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尊重个性化,只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教育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则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分配。
当注重公平的中国式教育碰上了注重竞争的西方式教育,是需要转变观念并理解的。我与一位女儿申请到藤校的考古专家交流过,他提到之所以想把女儿送到国外留学,很重要原因在于不少学科的基础理念还是在西方。如果没有在本科段介入其理论,则很难在全世界走到行业的最前列。当中国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到其内涵,并融入中国特色,就能够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
为此,我国的教育是要给所有人提供公平教育,高考是整个社会最为公平的一次考试竞争,大学的录取也主要看高考成绩。这种选拔机制给所有人提供了机会。因此,当我越了解英美高等教育内涵,越发坚定支持中国现有的高考制度。在现有情况下,高考制度是最适合中国的选拔机制,尽管其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国外大学精英教育模式,会吸引一些中国更想个性化发展的优秀学生。这些优秀学生跟我反复提到,其之所以选择留学在于看重国外大学灵活的专业选择机制、通识教育等。
在国内,国外大学申请辅导不可或缺,几乎所有的国际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专门的升学指导老师,给学生的规划和申请提供帮助。学校一般在高一上学期结束后,会与学生和家长商量确定好目标大学以及申请材料规划准备等。社会上的申请辅导机构则更多,收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收费上百万,令人咂舌。
大学申请辅导成为国际学校重要工作,这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申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这点正是吸引不少学生出国留学的主因,学生有机会能够找到最优的大学就读。对多样性,我分为国别选择、大学申请来做下简要分析。
在国别上,美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地方。美国大学数量全球最多,高达4000所,比中国多出上千所大学。而美国大学种类比较丰富,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所以能够最大量地吸引中国学生前来就读。
英国次于美国,英国大学数量远低于美国,但由于英国大学学制短,其录取方式与中国的高考方式有比较类似的地方。加上其社会安全性,成为中国学生喜欢就读的地方。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比较类似的地方,即这两国移民和工作机会多。到这两个国家就读的学生,不少是准备留在当地工作或者移民。
德国、法国、荷兰这些西欧国家,也有不少优秀大学,但由于到这些国家留学,存在需要学习当地语言问题,给学生带来不小学习压力,所以到这些国家留学人数偏少。这些年随着这些国家用英语授课的专业增多,留学人数也在上升。
亚洲现在不是中国学生留学重地,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家长基于安全性考虑,开始重视日韩新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日本具有路近费省文同的传统留学优势,在东北以及上海一带颇受欢迎。
另外从2020年开始,国际学校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六所中外合作大学就读本科,类似于境内留学。
因此,光从国家的选择上,留学具有很丰富的选择,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国家或地区大学就读。
其次,再来看下大学申请方面。在大学申请上,具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像港澳地区的大学,通过国际课程申请的难度要远低于通过高考。另一个则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学习,最大可能性地展示优势,进而获得更好的大学录取。
香港大学每年通过高考路径招录约300名内地学生,学生高考成绩要到全省前200名才可能有机会的,即相当于清北的录取标准。但如果通过国际课程申请,难度会大大降低,国内一些国际学校拿到上百份港大Offer并不是件稀奇的事情。
在学科学习上,我们常会看到有一些学生偏科,偏科的学生如果学习国际课程,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规避薄弱学科,进而申请到理想的大学。
因此,对普通学生而言,国外高等教育精髓或者说吸引点,在于能够扬长避短,有机会 寻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
正如100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100个哈姆雷特。本节对国外高等教育精髓的理解,我更多的是从中国学生选择留学的原因角度来进行分析,并没有从国外高等教育具体操作来解读。我并非做教育比较研究,所以还是从通俗的角度来看。
从这些年观察中国国际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能看到国际教育越发回归到教育本源。当留学光环消失后,更考验的是留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国外高等教育精髓的理解与接纳。
(本文节选自《择校之道:十年走访洞察国际教育底层逻辑》一书)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scieok.cn/post/5143.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