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化教育理念 » 正文

每个孩子都会变成“熊”,家长需自我反思作“木匠”还是作“园丁”?

10134 人参与  2019年12月09日 06:53  分类 : 国际化教育理念  评论

 每一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都要先变成另外一个物种: 熊。

 每一位在外面光鲜亮丽的不老女神,回到家应对自己亲生(真希望不是)的熊孩子,才一下子感受到——自己已经是老胳膊老腿。 

每一位带娃的爸妈,想必都曾经在内心对孩子怒吼过:“老娘/老子小时候要像你这么皮,早给我爸妈打死了!” 

吼归吼,还是舍不得打,该哄着的时候还得哄着。 

但是很多爸妈确实感受到了两代人的不同:现在的孩子条件比自己小时候好太多,但被困在海量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和漫长的升学竞争中,自己当年的自由自在,对现在的孩子反成了奢侈。 

与此同时,现在的孩子也似乎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听话,更聪明但也更皮、更难管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抓住了这个差别:她认为,现在的教育方式可以称之为“教养”,这种和几十年前明显不同的做法,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

可以说,孩子痛苦,家长抓狂,根源就在于我们对“教育”的错误理解。 

她把自己30多年对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以及自己当妈妈和祖母多年经验,汇聚成《园丁与木匠》一书,堪称“教育熊孩子终极指南”,相关的TED演讲有300多万次点击。 

书中的核心观点可能会让你有点惊讶:孩子比成人所想象的要聪明得多,父母往往不是教得太少,而是介入太多

不要害怕混乱 

“我曾经好奇过,是否可以申请军事资源来武力镇压婴幼儿带来的一地鸡毛。如果让一支部队去对付一个婴儿,他们肯定花一上午都走不出屋子,更谈不上发动战争了。” 

每一位父母读到《园丁与木匠》的这段话时,都会笑出声吧——不过笑完可能又会哭出来:对!小屁孩就是这么让人抓狂! 

有多少妈妈被善于搞破坏的孩子硬生生逼成了收纳达人,又有多少爱好整洁的妈妈在面对孩子带来的混乱时,感到收纳的无力。 

教孩子画画,稍不留神的话,窗帘、沙发、墙壁都有可能变成“画纸”;玩具明明是拿来玩的,小魔王偏偏要拿来扔和砸;流鼻涕的时候让他擤,他反而要故意拉出一条长长的“鼻涕虫”向你炫耀。 

最令妈妈们崩溃的是,自己抓狂不已,爸爸还在一边饶有兴味地看着:嘿嘿,这小子/丫头真能折腾——反正折腾完了还是妈妈收拾。 

孩子们制造混乱的能力,能逼出父母的整洁强迫症,也能治好它——因为习惯了。 

如果你寄希望于作者艾莉森用心理学知识,给出一个让孩子懂得整洁的办法,那恐怕得失望了。 

因为艾莉森在书中劝各位爸爸妈妈:把整洁强迫症先收起来吧,混乱才是童年的主旋律。 

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孩子们之所以总是搞破坏,是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工作是如何推进的?通过不断试错。 

而孩子们的破坏就是在不断试错。 

书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向婴儿展示一颗球的变化:他们像变魔术一样,让一颗球穿过一堵墙;或者让球悬浮在空中,接下来再把球给他们。 

这些一岁左右的小baby,在看到科学家的“魔术”时,表现出很明显的惊讶。并且在拿到球之后,会针对性地探索——比如说,看到球能“穿墙而过”,他们就拿起球砰砰地砸;看到球能够悬浮,他们就会把球从高处往下丢。 

也就是说,一岁大的婴儿已经对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清楚的认识,并且会像做实验一样来验证这些规律——而在啥也不懂的大人眼中,这就成了“混乱”和“破坏”。 

艾莉森写道:“这些实验表明,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 

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他在英国的见闻:他去拜访一个英国家庭,发现家里的9岁小男孩不仅饭后会洗碗,甚至还到草坪上开除草机除草…… 

而父母的教育方法很简单:从他5岁开始对洗碗感兴趣,就让他洗去,砸碎了、弄伤了也不要紧,让孩子自己试错。 

正是这种试错的探索,让孩子从开始的“搞破坏”变成了家务全能选手,让所有妈妈羡慕嫉妒恨。 

而不让孩子折腾、试错,可能还会导致严重后果。 

比如臭名昭著的学步车,曾经被认为是小孩子学走路的好帮手——不用摔跤,孩子就可以蹬着到处走,似乎一下子就“学会”了走路。 

但实际上,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学走路时的探索(包括摔跤在内)有利于他们的大脑和双腿的健康发育,学步车的拔苗助长可能导致O型腿、马蹄内翻畸形等问题。 

更可怕的是,学步车底下的轮子会让婴儿很容易提高“走路”的速度,但是缺乏“刹车”的技巧,一旦摔跤或者撞到东西,会导致更严重的情形——这样的案例已经有太多了。 

所以,下次在面对一地鸡毛时,请各位爸妈先别崩溃:想想那是小科学家在探索世界的奥秘——诺贝尔奖得主的父母可不好当,对吧。 

让孩子吓你一跳 

玩具是孩子童年的朋友,但恐怕各位爸妈都有一把关于它的辛酸泪。 

花大价钱买的进口名牌的益智玩具,据说背后有脑神经科学原理支撑,玩一玩将来就能完爆物理、踢翻数学…… 

结果孩子都不按说明书上的玩法玩。你试图引导一下,他一脚就把玩具踢翻了。 

而你只能在“这玩意一点也不科学这钱白花了”和“这孩子就不是学好数理化的料”两个解释之间,痛苦地选择一个…… 

不过还有第三个可能性:不是玩具的锅,更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出了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教孩子“怎么玩”。 

《连线》杂志曾经评选“有史以来最好的玩具”,最终的获胜者是棍子。 

一根棍子——最原始的版本只需要在树上折一段树枝,就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玩法:扒拉东西、挖坑、延长双手去够着点啥。树枝还可弯可直,可以任意组合出各种新玩具。 

最能让孩子探索千奇百怪玩法的玩具,就是最好的玩具。 

艾莉森在书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最不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怎么玩”。每位小孩都是玩耍大师,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人员制作了一款玩具,按下不同的按钮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发出“哔哔”声、亮灯、播放音乐等等。然后给两组幼儿园的小孩展示这个玩具。 

对第一组孩子,实验人员没有介绍怎么玩,只是假装不小心按到了一个按钮,玩具发出“哔哔”声。把玩具交给小孩后,他们很快就兴味盎然地探索出所有按钮的功能。 

而给第二组孩子玩具时,实验人员像老师一样告诉他们:“接下来我给大家展示这个玩具的玩法。”然后也按了那个“哔哔”声的按钮。 

结果,这组孩子就只是按那个按钮,甚至有些暴躁地重复按,并不去探索新的玩法。 

艾莉森写道:“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因此,爸爸妈妈们应该把孩子的不按套路出牌视为探索和创新,不要固执己见——虽然有时候看着孩子把一件上千块的玩具一把砸到地上,要说服自己“这就是最佳玩法!”确实有点难。 

但要相信孩子会给自己带来惊喜。 

著名媒体人王烁,是被许多父母羡慕的一位爸爸——他不到10岁的女儿总是会给他一些惊喜。 

他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有一次,女儿突然告诉他,自己拍了一部电影——原来是她自己学会了iPad上的iMovie,拍摄并且剪辑了一段小影片。 

而王烁并没有教她这个app如何操作,只是因为她自己玩iPad时打开,就学会了。 

还有一次睡前聊天,女儿告诉他自己学会了做keynote…… 

王烁感叹道:孩子的学习能力太惊人了。 

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拿着iPad硬是要教小孩怎么拍电影,那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了。 

艾莉森认为:父母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那就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很有可能自己会被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吓一跳。 

在小小脑袋的聪明才智面前败下阵来,一点也不丢脸,反而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当园丁,不要当木匠 

如果你能做到前面所说的:容忍孩子的混乱,知道这是对世界的探索;在孩子不按规矩来时,克制自己的纠正欲望——那么你可能就是艾莉森所说的“园丁式”父母。 

正如书名所说,艾莉森把父母分为“园丁”和“木匠”两种。 

园丁的工作模式是:创造一个适合花草树木成长的环境,维持小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不过分干预,而那些出乎意料地开出来的花朵,就是园丁工作出色的表现。 

但木匠不是,木工活追求的是精确、全方位的控制,以及严格按照设计图的材料组合。 

现在太多的父母是木匠式的了:希望孩子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划来发展,容不得一丝差错。满满当当的日程表、小心翼翼的保护以及不容忤逆的“听话”的要求,都是木匠式的教育方法。 

艾莉森却认为,为孩子营造自由玩耍的环境更为重要: 

“我们为孩子提供各种玩耍的空间和资源,并不指望玩耍能马上给我们带来回报。”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放弃。实际上,给孩子空间从长远来看相当划算。 

书中提到:谷歌、皮克斯等需要创造力的公司,都会特意给员工提供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多年来,谷歌规定,员工每周都要分配时间给他们认为有趣的想法;而皮克斯公司大楼里有许多秘密通道和游戏屋。 

当园丁式父母不仅仅要让孩子能玩,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前文提到的王烁,在教育孩子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心得: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孩子来跟我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跟他们说话。手上有事,那就放下事跟他们说话,让事自己呆一会儿。” 

听起来简单,不知道多少父母能做到这点? 

无论孩子提出多么奇怪的问题、无理的要求,都要能够接得上,不敷衍搪塞。 

王烁认为:跟孩子说话是促进孩子早期智力发展最简单的方法,放弃和孩子说话,就是让孩子吃亏。 

这和艾莉森在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孩子们之所以永无止境地问“为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研究人员利用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录制了海量父母和幼儿的对话。在听取了许多案例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学龄前孩子平均每个小时要问75个问题。 

听起来确实很吓人,难怪有的爸爸妈妈疲于应付。但是另外一个数据也很醒目:70%的孩子提出来的问题,是非常合理的、具有好奇心的,而不只是为了引起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们觉得孩子提问太多是因为太顽皮、喜欢烦人,那完全是错看了他们,是用成年人麻木的心去揣度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 

看,成年人的自以为是再一次害了小孩。 

所以,成为园丁式父母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照顾与陪伴,放下自己对“听话”、“服从纪律”、“乖小孩”的执念,真正让孩子的潜力得以激发出来。 

毕竟,孩子们真正要去往的那个“未来”,父母们是永远无法抵达的。不要对自己的预测能力盲目自信,让孩子对多种可能性保持开放,才是迎接未来最好的策略。

我们常把孩子比喻成花朵或小草,所以,请放下木匠的工具,做一个好的园丁吧!


作者 | 符涵  编辑 | 黑羊

图源 | 《我们的世界》、《如父如子》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是天赐的礼物

SCC---新学期双语翻译和青藏支教

游子众筹 | 你能变成他们的圣诞老人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henguojiao.scieok.cn/post/667.html

国际化教育理念  微信公众号:scieok
微信号:ScieOk_cn

加微信,发送 2025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支付宝账号

财付通账号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深国交2024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深国交2024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